国际化及环球伙伴 |
新研究中心成立助脑退化患者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波士顿儿童医院(哈佛)、史丹福大学医学院的保罗·F·格伦衰老生物学中心(史丹福)及伦敦大学学院(UCL)今日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备忘录,就前沿转化神经科学研究展开合作。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科大校董会主席廖长城先生、科大校长史维教授、创新及科技局局长杨伟雄先生,以及外交代表包括英国驻港总领事贺恩德先生等亲临见证签署仪式。

这份合作备忘录标志着四大知名院校迈向重要战略性合作的第一步,共同展开前沿创新的转化神经科学研究。四所院校决定成立「神经退行性疾病研究中心」(中心),并联合申请Health@InnoHK创新平台项目。中心将为科大、哈佛、史丹福和UCL的科学家构建一个协同创新平台,整合各方优势,开展跨学科的、具重大社会影响的研究。

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表示﹕「是次合作汇聚四所全球三大洲最顶尖的大学,在共同促进香港医学研究上立下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我希望四所院校能结合其科学家及研究人员的专业知识与热诚,为神经退化性疾病的诊治带来重大进展。」

科大校董会主席廖长城先生对特区政府大力推动科研的决心表示感谢,他说:「政府投入大量资金和精力,为香港的创科发展营造有利环境。作为一所世界级的研究型大学,科大很荣幸、亦有责任为顶尖的科研人员搭建平台,为本港健康卫生领域作出贡献。我期待中心在不久的将来能取得重大突破性成果。」

科大校长史维教授表示:「是次合作无疑将推动神经退行性疾病机制及其诊疗方法的研究,这对于我们应对全球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至关重要。」

中心将主要集中研究阿尔兹海默症﹕一种最常见的神经退化性疾病,是导致老年人死亡的十大原因之一。这种不治之症正影响全球近4700万人口。现时全球面临人口老化危机,预期患者数量未来将急速增加,至2050年将达1.3亿。阿尔兹海默症不但对患者及其家人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而且对医护成本及生产力亦构成重大压力,给社会经济带来严重损失。香港作为全球最长寿的地区之一,预计至2050年有39%的人口将达65岁或以上,也必将面临阿尔兹海默症带来的冲击。

领导是次计划的科大副校长(研究及发展)叶玉如教授表示:「阿尔兹海默症是现代社会面临的主要健康危机之一,但我们对此疾病了解有限,也严重制约了诊断及治疗方法的发展。Health@InnoHK提供了一个理想平台,汇集有关领域的顶尖人才,促进我们对这种毁灭性疾病的了解。」

中心将会启动三个主要的研究计划,目标是发现能用于疾病监测和发展治疗策略的生物标志物,并鉴定用于药物研发的靶点。透过建立最先进的技术流程、平台与模式,这个跨院校的团队期望能通过对疾病机制的探索来推动转化研究,发展更优化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方法。

为进一步拓展这一计划的视野,团队亦邀请东京大学的研究人员进行研究。此外,中心亦会与来自伊利沙伯医院、威尔斯亲王医院和基督教灵实协会的本地临床医生紧密合作,建立本地的患者数据库,推动个体化医疗的发展。

中心亦将为年轻科学家提供宝贵的培训和学习机会,为在港建立一个研究神经退行性疾病科研枢纽的长远目标奠定基础。

有关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www.ust.hk)是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其科学、工程、商业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臻达世界一流水平。科大校园国际化,提供全人教育及跨学科研究,培育具国际视野、创业精神及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科大的研究于香港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14研究评审工作」获得最多「世界领先」评级,亦于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轻大学排名榜2018》中排行第一,而科大的毕业生在2018年度的全球大学就业能力调查排名第16位,位列大中华院校之首。

传媒查询:

林淑媛
电话﹕2358 6313
电邮﹕anitalam@ust.hk

黄津琪
电话﹕3469 2512
电邮﹕jamiewong@ust.hk

研究与创新 |
香港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基因突变机制 为致命脑癌患者带来新治疗线索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北京天坛医院组成的研究团队,近日发现一种罕见的致命脑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sGBM)」的突变机制,了解到该癌肿瘤是如何由严重性较低的肿瘤演变成致命的sGBM。这项突破性的发现为对化疗无效的脑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于医院管理局每年录得的200宗恶性脑肿瘤新症当中,约四分一为「低级别神经胶质瘤(LGG)肿瘤」。这些生长于脊柱或大脑神经细胞附近的异变细胞,最终会演化成今日所知、恶性脑肿瘤中最「毒」的sGBM。虽然sGBM可经手术切除或透过口服化疗药物替莫唑胺(TMZ)治疗,但绝大部分都会再出现突变,使患者病情复发,死亡率接近百分之一百。由LGG肿瘤演变成sGBM肿瘤的基因特征和进化机制一直未明。

直至现在,由科大生命科学部化学及生物工程学系助理教授王吉光领导的研究团队,发现MET基因中 METex14这一节,乃引致上述肿瘤进化过程的一大「罪魁祸首」。团队以特别设计的运算模型,分析并整合188个sGBM病人的基因组数据,当中包括由中国内地及南韩病人收集得来的新样本,发现约14%的患者样本于MET这个基因出现了突变。

科大的合作伙伴-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兼北京天坛医院江涛教授及其团队,参考这个发现后,识别出一种名为PLB-1001的药物分子,这个分子能渗透大脑用作防御的「血脑屏障」(即一种在中枢神经系统中负责分离血液循环和细胞外液的生理结构)而直达脑内肿瘤。PLB-1001能标靶sGBM肿瘤,并追击肿瘤进一步的突变,成效显著。

在18名参与PLB-1001临床试验的晚期癌症患者中,部分对该药物有正面反应。患者在北京天坛医院接受每天约50至300毫克的药物治疗后,其中二人的肿瘤明显缩小达十二周,患者其间症状得以舒缓,药物亦未有呈现明显的副作用。

科大的王吉光教授说:「PLB-1001还需要更多研究,譬如它是否能与其他药物合用,以达成更有效和持续的效果。但这次临床试验结果对于进一步了解sGBM的治疗非常重要。建立癌症进化运算模型有助预测癌细胞的行为和设计优先治疗方案,而精准的癌症治疗药物可为病人制订个人化的治疗方法,不过突变会令癌病不断变化,为精准治疗的过程带来不少变数。作为最难医治的癌症之一,我们正努力为sGBM寻找更好的治疗方案。」

是次硏究的结果已于2018年11月29日发表在顶级科学期刊《细胞》中。这篇文章是从2016年开始王吉光教授在胶质母细胞瘤领域发表的第四篇顶级期刊论文,其他三篇分别发表在2016年、2017年和2018年的《自然 遗传学》上。

有关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www.ust.hk)是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其科学、工程、商业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臻达世界一流水平。科大校园国际化,提供全人教育及跨学科研究,培育具国际视野、创业精神及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科大的研究于香港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14研究评审工作」获得最多「世界领先」评级,亦于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轻大学排名榜2018》中排行第一,而科大的毕业生在2018年度的全球大学就业能力调查排名第16位,位列大中华院校之首。

传媒查询:

林淑媛
电话﹕2358 6313
电邮﹕anitalam@ust.hk

谈家诚
电话﹕2358 8556
电邮﹕johnnytam@ust.hk

 

大学发展 |
科大理学院获思彼思捐款一百万元进行数据科学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思彼思商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思彼思)签订捐款协议。思彼思承诺向科大捐款一百万港元,支持科大理学院关于数据科学的研究。

思彼思是一家提供全方位商业地产服务的国内企业,除了提供规划、营运、投资等一条龙服务外,亦紧随市场趋势,将文化、艺术及科技应用在商业地产项目上。

思彼思期望在结合数据科学与医疗科学知识之下,有关研究能有助提高大众的健康水平。科大初步计划透过捐款筹建一所健康数据分析实验室,并由科大强大的研究团队支持有关的研究工作。该实验室亦会作为培训年轻研究员的平台。

科大理学院院长汪扬教授与思彼思总裁黄绍忠先生于20181119日签署捐款协议,并由思彼思及科大代表见证签署仪式。

 

大学发展 |
科大理学院获FOGA TECH LIMITED 捐款二百万元发展金融科技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Foga Tech Limited (Foga Tech)签订捐款协议。Foga Tech承诺向科大捐款二百万港元,支持研究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在金融科技及区块链方面的研究及培训工作。

 

Foga Tech是香港上市公司云游控股有限公司的附属公司。云游控股为中国领先的移动游戏及网页游戏公司,现正大力发展金融科技业务。

 

科大理学院初步计划透过Foga Tech的捐款,筹建一所与金融科技及加密技术相关的实验室。双方期待透过相互合作,推动金融科技的发展,同时协助科大学生把握先机,抓紧行业发展的势头。

 

科大理学院院长汪扬教授与云游控股主席汪东风先生于2018118日签署协议,并由云游控股及科大的代表见证签署仪式。

 

STEM教育 |
科大加强推广STEM教育 推出一站式STEM@HKUST平台

为加强推广香港的科学、科技、工程及数学(STEM)教育,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最近于教职员、同学与校友的支持下,推出一个全新互动平台,致力激发初中学生对STEM的好奇心,并支持本地教师教授与STEM相关的学科。

为什么不同酸碱度会导致pH试纸出现不同颜色?在某人大脑中植入化学物质,是否就能令对方爱上你?由科大资优教育发展中心总监周敬流教授及工学院环球社会中心总监胡锦添教授共同创立的STEM@HKUST平台 (https://stem.ust.hk/) ,不仅提供不同的学习信息鼓励青少年以科学头脑解决日常生活问题,更有教学资源协助老师教导学生具备批判思维及解难能力等STEM背后的真正精神。

周敬流教授表示:「在学校教授STEM,一般被视为只按教科书上一个接一个的科技课题讲授,或透过参与课外活动实践课堂上学到的知识。然而,STEM教育的精髓在于建立同学懂得观察、有系统地分析事物、评估事物的真确性,以及透过实证辨识可行方案的思维。时至今日,知识的广度势不可挡,只有学到这种思维模式的人,才能超越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把STEM的精神发挥到极致。」

STEM@HKUST不只是一个提供与STEM相关活动和比赛的一站式信息平台,当中更载有由科大教授和学生制作、以生动活泼形式讲解不同科学难题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短片。平台亦欢迎师生查询与提供意见,包括学生有兴趣观看的科学实验短片,以及教师于STEM教育上所面对的问题等等。

除此之外,团队亦正筹备推出师友计划,安排对STEM教学有兴趣的科大本科生,实地观察由科大教师校友所讲授的STEM课堂,从中学习课堂筹划与授课技巧,并跟教师校友一起建立与中学课程相关的STEM教材。

科大一向积极推广STEM教育。大学的鹏程青年工程师学苑,便定期举办工作坊及暑期课程予中小学生参加,内容横跨电动车、金融工程和Facebook对话机械人等;优才增益课程则提供机会予富潜质的同学发挥才能。由科大工学院环球社会中心所举办,深具标志性的水底机械人大赛,亦邀请包括弱势及有特殊教育需要(SEN)的同学参与,并作出培训,以提升他们的信心及对STEM的兴趣。

有关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www.ust.hk)是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其科学、工程、商业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臻达世界一流水平。科大校园国际化,提供全人教育及跨学科研究,培育具国际视野、创业精神及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科大的研究于香港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14研究评审工作」获得最多「世界领先」评级,亦于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轻大学排名榜2018》中排行第一,而科大的毕业生在2017年度的全球大学就业能力调查排名第12位,位列大中华院校之首。

传媒查询:

林淑媛
电话﹕
2358 6313
电邮﹕anitalam@ust.hk

黄津琪
电话﹕
3469 2512
电邮﹕jamiewong@ust.hk

 
研究与创新 |
香港科技大学硏究团队重构神经突触的关键组件 揭示其形成及调节机制 为精神障碍的诊断及早期治疗带来希望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生命科学部嘉里理学教授张明杰领导的硏究团队最近通过一种全新的生物化学重构方法,揭示突触后致密区(PSD)的蛋白质在处理及传递大脑神经讯号时的调控机制,或能为今后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突触是促成神经细胞之间讯号传递的基本结构,对于神经细胞的功能至关重要。突触的形成及对不同刺激的正确反应是大脑行使其正常功能的基础。但目前科学界对突触的形成及调控机制所知甚少,这是因为大脑中虽然有海量的突触,却很难找到两个完全相同的突触—意味着没有重复出现的突触结构可供科学硏究。

在最近发表的该项硏究中,科大的研究团队于体外系统中(在溶液中及在双层膜结构上)成功重构出关键的神经突触组件—突触后致密区蛋白结构。该人工重构的组件重现了神经元突触后致密区的典型结构和功能特征。在此基础上,科大科硏人员揭示了突触后致密区蛋白质分子之间高度动态的相互作用。其硏究结果显示,神经细胞中高度致密的突触后致密区或能通过蛋白质分子的自发组装而形成,并能在维持稳定结构的同时进行高度动态的分子交换。

此学术硏究文章的共同作者、张明杰教授硏究团队的博士后硏究员曾梦龙博士表示:「突触后致密区对神经细胞的功能至关重要。我们的生化重构方法建立了一个全新的分子平台,为了解神经细胞以突触为单位的区室化运作机制提供了可能的答案。」

张教授补充:「从此项生化重构硏究中所获得的信息,再结合基于神经细胞的实验,将为我们了解突触后致密区的蛋白质在突触形成及运作中所扮演的角色带来重要帮助。虽然这个重构的组件较真实的神经突触仍相对简单,但这种生化成分清晰并便于操纵的硏究系统将为科学界提供一个有用的平台以及全新的范例,将会有力地推动对兴奋性神经突触的形成及调节机制的硏究,也将有助于阐明一系列因突触蛋白编码基因突变引起的脑疾病的病理机制,最终或可以帮助精神障碍的早期诊断及治疗。」

是次硏究的成果是张教授硏究团队一系列基础脑神经科学硏究中的最新发现,其前期相关工作已于2016年8月25日发表在顶级科学期刊《细胞》中。是次工作是继2016年成果后的又一重大突破,已发表于2018年8月2日出版的《细胞》期刊中。是项硏究获得科大物理学系主任童彭尔教授的研究团队的协助,测定突触后致密区蛋白结构于浓缩相中的物料性质。

有关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www.ust.hk)是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其科学、工程、商业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臻达世界一流水平。科大校园国际化,提供全人教育及跨学科研究,培育具国际视野、创业精神及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科大的研究于香港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14研究评审工作」获得最多「世界领先」评级,亦于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轻大学排名榜2018》中排行第一,而科大的毕业生在2017年度的全球大学就业能力调查排名第12位,位列大中华院校之首。

传媒查询:

林淑媛
电话﹕
2358 6313
电邮﹕anitalam@ust.hk

谈家诚
电话﹕
2358 8556
电邮﹕johnnytam@ust.hk

 
研究与创新 |
香港科技大学研究团队揭示 DNA复制的全新机制

细胞透过复制载有其身份特征的基因组,进行自我增殖。一个受精卵细胞,需要经过万万亿(1016)次的复制后,才能发育成一个成年人。在这项艰巨任务中,究竟执行复制的分子机器是长成什么模样,而且是如何运作的呢?最近,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团队,就首次测定具原子解像度的DNA复制机器三维结构。

早于半世纪前,根据DNA双螺旋的晶体结构,DNA复制的概念已经被提出。当时科学界认为,距离了解DNA双螺旋如何分开并启动复制机器的原理已为时不远。然而,因为DNA复制机器的巨大尺寸、多个部件(由三个引擎组成)及其动态多构像,这看似简单的学术问题,却还是个复杂的未解之谜。

时至今日,随着冷冻电子显微镜技术的突飞猛进,由科大赛马会高等研究院资深访问成员(退休科大生命科学部访问教授)戴碧瓘教授及前科大研究助理教授、现任香港大学助理教授翟元梁所带领的研究团队,与北京大学(北大) 生命科学学院高宁教授合作,成功解析真核生物的DNA复制起始位点识别复合物(origin recognition complex, ORC)的高解像三维结构(3Å),并揭示该复制机器运作的分子机制。该结构清晰地解释了ORC是如何在浩瀚DNA碱基(A,T,G,C)的「大海」中寻找正确合适的位点,从而启动DNA复制。

如有过多的复制起始位点,会加快基因组的复制速度并缩短细胞分裂周期,这也是癌症细胞的一大特征。然而,太少的起始位点启动复制,也会产生另一个问题,就是迟缓的细胞生长,尤其在胚胎发育的关键阶段,或会导致发育畸形。DNA复制机器三维结构的高解像度测定,可以提供更好的靶点,以方便抗癌药物的设计和筛选;更为重要的是,此分子结构讯息揭示复制机器的工作机制,并有助理解ORC功能缺失相关遗传疾病的根本成因。

本项研究,以长文形式于2018年7月4日在权威科学期刊《自然》(Nature)发表。值得一提的是,自2015年起,科大与北大这个合作团队,已先后解析了真核生物DNA复制解旋酶双六聚体复合物的3.8-Å的冷冻电镜结构(Nature,2015),以及解旋酶前体Mcm2-7六聚体和Cdt1-Mcm2-7七聚体复合物的结构(Nat Struct & Mol Biol, 2017)。

戴碧瓘教授就DNA复制机制的研究,始于她在康奈尔大学担任助理教授时建立的实验室。她其后于1984年率先发现及命名MCM2-7基因,以及证明这些基因在 DNA复制过程中所发挥的关键作用。而翟元梁教授在加入香港大学生物科学学院之前,曾任职于戴教授在科大的研究团队,也是科大生命科学部研究助理教授和科大赛马会高等研究院青年学人。本次《自然》研究论文的共同作者,包括科大生命科学部的博士后研究员林伟熙博士以及科大生命科学部研究助理教授暨科大赛马会高等研究院青年学人赵永倩博士。

有关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www.ust.hk)是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其科学、工程、商业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臻达世界一流水平。科大校园国际化,提供全人教育及跨学科研究,培育具国际视野、创业精神及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科大的研究于香港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14研究评审工作」获得最多「世界领先」评级,亦于最新的《泰晤士高等教育全球年轻大学排名榜2018》中排行第一,而科大的毕业生在2017年度的全球大学就业能力调查排名第12位,位列大中华院校之首。

传媒查询:

林淑媛
电话﹕
2358 6313
电邮﹕anitalam@ust.hk

谈家诚
电话﹕
2358 8556
电邮﹕johnnytam@ust.hk

 
STEM教育 |
推动香港未来科学家

世界竞争日益激烈,要争取优势并保持竞争力,高度创作力的头脑、批判性思考及分析能力缺一不可。为了鼓励香港小科学家超越课本知识,并透过学生的解难能力展现自己对生物学的知识,科大举办以本地中四及中五学生为对象的生物学比赛:香港中学生物奥林匹克(HJKJSBO)。

委员会由科大周敬流教授及一群热心的大学教授和中学教师组成,活动旨在让香港学生运用自己的观察力及逻辑力,推论出合理的科学结论。周教授解释:「HKJSBO按照国际生物奥林匹克模式进行,我们深信比赛为学生提供一个灵活互动的学习平台。」委员会亦希望比赛中独特而具挑战性的难题,能够刺激及启发学生对科学的追求,并以此作为未来专业。

比赛始于去年11月,吸引近500名来自60间中学的学生参加;经过两轮赛程及一系列工作坊,最后胜出的4位参赛者除了获得奖杯及书劵,更将会在暑假跟随教授进行生物研究。透过参与这项生物奥林匹克,所有的学生都赢得难忘的体验!

按此浏览更多关于香港中学生物奥林匹克的详情。

大学发展 |
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与北京赢鼎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备忘录 合作研究和开发混合式学习计划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理学院与北京赢鼎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备忘录,双方将建立合作关系以加强教育研究合作和开发混合式学习计划。

北京赢鼎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赢鼎)是中国第一所教育机构将教育培训融合于产品开发与网络平台上,在中国大陆高考报考及入读高等学府的市场上扮演领导者的角色。赢鼎董事长兼总裁王海涛先生亦是科大EMBA的校友。

双方将连手建立一个专注于教育数据分析的研究实验室,致力共同开发适用于高等教育的创新学习系统,并透过揉合该系统与传统教育,发展出一套崭新的混合式学习课程。科大理学院院长汪扬教授与赢鼎董事长兼总裁王海涛先生于201846日在科大签订了有关备忘录,并由首席副校长史维教授、赢鼎总技术主任聂朝晖先生,以及数学系和商学院的嘉宾和教职员见证签署仪式。

 

研究与创新 |
科大研究人员研发新方法制造手性分子 有助制造更安全、成本更低的药物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人员研发出一项更有效、更环保制造手性分子的合成方法,有机会降低手性药物的制造成本,提升其普遍性。

现时全球获认可的药物中,逾半为手性药物。手性药物涵盖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肠胃疾病等多个疾病范畴,亦包括治疗高胆固醇药物胆固清及抗生素「阿莫西林」等畅销药物。不过,由于这些手性药物的制造过程复杂,加上原材料十分稀有及昂贵,不但令制药过程困难,亦使制药成本持续高企。

化学系副教授孙建伟领导的团队,研发出更有效且成本较低的方法制造手性药物。他表示﹕「手性分子包含两个结构十分相似的部分,它们俨如『孖兄弟』或镜像一样,但却可能于人类体内展现完全不同的特性。传统上,要将这类『孖兄弟』分子分开,只保留对人体有用的部分并制成手性药物,并不容易,成本亦十分高昂。而『联烯』正正属于其中一种要保留的手性分子,传统上,要制造出『联烯』,只能从具备『孖兄弟』分子的手性原材料中提取,而这种原材料成本十分昂贵。」

不过,由孙教授领导的团队,发现原来手性「联烯」亦可通过有机催化的方法,透过消旋的炔丙醇类化合物生产。相对传统的原材料,消旋的炔丙醇类化合物比较便宜及容易取得。这种制造方法除了不会产生金属废物外,其催化剂亦能够回收及重复使用。

孙教授指:「除了成本更低、更环保外,这种『绿色』催化的方法亦会对医护范畴带来深远影响,因为药厂可以更低廉、更环保的方式去生产及发展手性药物。」

这项发现于去年九月获刊登于「自然通讯」期刊。

近年手性药物市场发展迅速。过去十年间,手性药物的全球销售额已经大幅增加近四倍,至接近八千亿美元,而该市场仍在持续增长中。此外,去年新研发的药物当中,逾三分之二是由手性分子制成。

有关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www.ust.hk)是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其科学、工程、商业管理及人文社会学领域,均臻达世界一流水平。科大校园国际化,提供全人教育及跨学科研究,培育具国际视野、创业精神及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科大一向以学术严谨和研究成果丰硕著名,其研究于香港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14研究评审工作」获得最多「世界领先」评级。科大于最新的《QS》年轻大学排名位列全球第2,而科大的毕业生在2017年度的全球大学就业能力调查排名第12位,位列大中华院校之首。

 

传媒查询:

林淑媛
电话﹕2358 6313
电邮﹕anitalam@ust.hk

温婉婷
电话﹕3469 2512
电邮﹕albywan@ust.hk

研究与创新 |
科大研究团队揭示大脑维持平衡的机制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一支跨学科研究团队,发现了人类大脑如何开启及关闭神经活动的机制,对了解如癫痫症、帕金逊症及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于科大生命科学部主任兼讲座教授贺若蒲领导下,作出有关发现的博士研究生程爱芳指出:「正如生活中很多事情一样,健康的大脑功能取决于各种活动之间的平衡。我们认为大脑是活跃的,譬如提一下腿或说一句话,都属于活跃的身体机能;但能够让我们的大脑停止这些活动同样重要。惟一直以来,科学界都不清楚大脑具体如何执行这种调控功能。」

研究团队发现,大脑分别透过调节蛋白激酶ATM和ATR的水平,来平衡这种「开始」与「停止」的功能。 例如,病理情况下,当ATM水平下降时,ATR的水平就会增加,反之亦然。此外,团队还发现,ATM负责调控兴奋性突触微小囊泡,而ATR则负责调控抑制性突触微小囊泡,这两种激酶是透过控制这些微小囊泡的运动,从而调控神经活动的兴奋抑制平衡。神经元突触乃两个神经元之间的空隙,用以调节大脑中的讯息流动。

身兼科大超高分辨率成像中心主任的贺若蒲教授表示:「这项新发现属基础研究领域,但对人类疾病的研究具有重大意义。举个例子,癫痫症患者的其中一个问题就是缺乏抑制能力。正如我们的研究结果预测,ATR太少的人很可能会患上癫痫症;相反,缺乏ATM的人则难以精确地控制活动能力,亦难于维持适当的神经兴奋/抑制比例(E/I Ratio),这意味着ATM和ATR之间存在阴阳平衡关系。但这只是研究的开端,我相信我们的工作将有助开拓更广泛的神经系统疾病机理研究。」

这项发现早前获刊登于《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上。

团员透过科大提供的超高分辨率显微镜,以极高倍率观察两种激酶在细胞中的位置。显微镜特有的定格设计,有效维持拍摄高解像度影像过程所需要的稳定性。

科大物理学系教授及超高分辨率成像中心副主任杜胜望教授表示:「我们面对的其中一项重大挑战,是即使在超高分辨率的显微镜下,所有的囊泡看起来都非常相似。为了进行辨识,我们为显微镜研发了一套三色系统,结果协助团队证实了ATM和ATR不会于同一个VAMP2标记的突触小泡上出现。」

有关香港科技大学

香港科技大学(www.ust.hk)是国际知名的研究型大学,其科学、工程、商业管理及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均臻达世界一流水平。科大校园国际化,提供全人教育及跨学科研究,培育具国际视野、创业精神及创新思维的优秀人才。科大一向以学术严谨和研究成果丰硕著名,其研究于香港的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2014研究评审工作」获得最多「世界领先」评级。科大于最新的《QS》年轻大学排名位列全球第2,而科大的毕业生在2017年度的全球大学就业能力调查排名第12位,位列大中华院校之首。

传媒查询:

林淑媛

电话﹕2358 6313

电邮﹕anitalam@ust.hk

 

黎安颖

电话﹕2358 6317

电邮﹕ettalai@ust.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