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化及环球伙伴 |
新研究中心成立助脑退化患者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哈佛大学医学院的教学医院波士顿儿童医院(哈佛)、史丹福大学医学院的保罗·F·格伦衰老生物学中心(史丹福)及伦敦大学学院(UCL)今日签署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合作备忘录,就前沿转化神经科学研究展开合作。香港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林郑月娥女士、科大校董会主席廖长城先生…
研究与创新 |
香港科技大学研究人员发现基因突变机制 为致命脑癌患者带来新治疗线索
由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北京天坛医院组成的研究团队,近日发现一种罕见的致命脑癌「继发性胶质母细胞瘤(sGBM)」的突变机制,了解到该癌肿瘤是如何由严重性较低的肿瘤演变成致命的sGBM。这项突破性的发现为对化疗无效的脑癌患者带来新希望。…
大学发展 |
科大理学院获思彼思捐款一百万元进行数据科学研究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思彼思商业运营(集团)有限公司(思彼思)签订捐款协议。思彼思承诺向科大捐款一百万港元,支持科大理学院关于数据科学的研究。思彼思是一家提供全方位商业地产服务的国内企业,除了提供规划、营运、投资等一条龙服务外,亦紧随市场趋势,将文化、…
大学发展 |
科大理学院获FOGA TECH LIMITED 捐款二百万元发展金融科技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与Foga Tech Limited (Foga Tech)签订捐款协议。Foga Tech承诺向科大捐款二百万港元,支持研究生及博士后研究人员在金融科技及区块链方面的研究及培训工作。   Foga Tech是香港上市公司云游控股有限公司的附属公司。…
STEM教育 |
科大加强推广STEM教育 推出一站式STEM@HKUST平台
为加强推广香港的科学、科技、工程及数学(STEM)教育,香港科技大学(科大)最近于教职员、同学与校友的支持下,推出一个全新互动平台,致力激发初中学生对STEM的好奇心,并支持本地教师教授与STEM相关的学科。 为什么不同酸碱度会导致pH试纸出现不同颜色?…
研究与创新 |
香港科技大学硏究团队重构神经突触的关键组件 揭示其形成及调节机制 为精神障碍的诊断及早期治疗带来希望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生命科学部嘉里理学教授张明杰领导的硏究团队最近通过一种全新的生物化学重构方法,揭示突触后致密区(PSD)的蛋白质在处理及传递大脑神经讯号时的调控机制,或能为今后自闭症、精神分裂症等精神障碍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提供帮助。 突触是促成神经细胞之间讯号传递的基本结构…
研究与创新 |
香港科技大学研究团队揭示 DNA复制的全新机制
细胞透过复制载有其身份特征的基因组,进行自我增殖。一个受精卵细胞,需要经过万万亿(1016)次的复制后,才能发育成一个成年人。在这项艰巨任务中,究竟执行复制的分子机器是长成什么模样,而且是如何运作的呢?最近,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的研究团队,…
STEM教育 |
推动香港未来科学家
世界竞争日益激烈,要争取优势并保持竞争力,高度创作力的头脑、批判性思考及分析能力缺一不可。为了鼓励香港小科学家超越课本知识,并透过学生的解难能力展现自己对生物学的知识,科大举办以本地中四及中五学生为对象的生物学比赛:香港中学生物奥林匹克(HJKJSBO)。…
HKUST School of Science signs MoU with Ying Ding Education Technology Co., Ltd on collaborative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of blended learning initiatives
大学发展 |
香港科技大学理学院与北京赢鼎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备忘录 合作研究和开发混合式学习计划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理学院与北京赢鼎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签署备忘录,双方将建立合作关系以加强教育研究合作和开发混合式学习计划。北京赢鼎教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赢鼎)是中国第一所教育机构将教育培训融合于产品开发与网络平台上,在中国大陆高考报考及入读高等学府的市场上扮演领导者的角色。…
研究与创新 |
科大研究人员研发新方法制造手性分子 有助制造更安全、成本更低的药物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研究人员研发出一项更有效、更环保制造手性分子的合成方法,有机会降低手性药物的制造成本,提升其普遍性。 现时全球获认可的药物中,逾半为手性药物。手性药物涵盖心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肠胃疾病等多个疾病范畴,亦包括治疗高胆固醇药物胆固清及抗生素「阿莫西林」…
研究与创新 |
科大研究团队揭示大脑维持平衡的机制
香港科技大学(科大)一支跨学科研究团队,发现了人类大脑如何开启及关闭神经活动的机制,对了解如癫痫症、帕金逊症及毛细血管扩张性共济失调等神经系统疾病的机理,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于科大生命科学部主任兼讲座教授贺若蒲领导下,作出有关发现的博士研究生程爱芳指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