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香港科技大學(科大)理學院主辦的「環球文化交流祭」連續數年大受師生歡迎,今年3月25至26日一連兩天再次舉辦。活動設置了36個各具特色的攤位,分別由105位來自 17個國家和地區的同學精心設計,當中首度邀請來自非洲、阿塞拜疆、哈薩克斯坦、蒙古、尼泊爾、法國、烏茲別克斯坦及英國等地的學生參與,展現各地的傳統文化風俗。
科大國際本科生比例在香港各大院校中名列前茅。過去數年,科大學士課程每年所錄取的非本地生中,近半來自中國內地以外的國家。除歐、美、澳、非洲及亞洲等地,亦有同學來自「一帶一路」國家及其他新興國家,包括烏茲別克、摩爾多瓦、委內瑞拉和也門等。理學院本學年所錄取的非本地生中,有逾兩成來自17個國家及地區的。理學院經常舉辦活動,讓來自各地的學生互相交流,體驗多元文化的魅力。
今年,理學院以九龍城寨為靈感,結合傳統「士多」的概念,重現了舊香港豐富的文化遺產。「理記士多」展示了不少香港七十至九十年代的懷舊玩具和小食,如眼鏡朱古力、珍寶珠、西瓜波及扭蛋機等。由國際學生主理的擹位亦展現了家鄉獨特文化,成為文化祭的亮點。尼泊爾同學向在場師生介紹傳統民俗舞蹈;馬來西亞同學親手製作咖央多士;法國同學不但介紹當地流行的法式滾球「Pétanque」與編織繩藝「Scoubidou」,更分享瑪德蓮蛋糕(Madeleines)等傳統食品;印度同學帶來傳統服飾供大家試穿打卡;瑞典同學則演奏傳統民俗樂器「Nyckelharpa」,讓師生在悠揚樂聲中感受濃厚的北歐風情。烏茲別克斯坦同學介紹他們的家鄉美食,而哈薩克斯坦同學則以當地傳統遊戲「Assyk」與參加者互動。
文化交流祭不僅於考試前為同學帶來放鬆的一刻,更將本地和非本地生匯聚一堂,讓大家互相交流,認識不同文化,擴闊國際視野。活動吸引逾千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師生參與。
科大理學院仿照城寨主題特別打造「理記士多」,這個代表香港的攤位展示了來自七十至九十年代的經典零食與玩具。
尼泊爾同學向在場師生介紹傳統民俗舞蹈。
馬來西亞同學親手製作咖央多士。
法國同學介紹當地流行的法式滾球「Pétanque」與編織繩藝「Scoubidou」,並分享瑪德蓮蛋糕(Madeleines)等傳統食品。
香港同學向非本地生介紹麻雀,並讓他們嘗試「甩牌」。
法國同學(右一)穿上印度傳統服飾打卡留念。
瑞典同學演奏該國傳統民俗樂器「Nyckelharpa」,讓同學在悠揚樂聲中感受濃厚的北歐風情。
瑞典同學指導同學試拉傳統民俗樂器「Nyckelharpa」。
今年首度參與「環球文化祭」的烏茲別克斯坦同學,分享他們的傳統美食。
哈薩克斯坦同學介紹當地傳統遊戲「Assyk」。同學們輪流以彈珠嘗試把對方的骰子打出框界以外。
活動吸引逾千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師生參與。